“反复洗手”之迷

北京市洋桥学校 张靖

晶在学校是位出色的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在为数不多的男生班长中,晶的宽厚与豁达,博得了众老师的推崇。初一年级,晶是在掌声与唱彩声中度过的。但是升入初二年级以后,常常莫名其妙地因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有两次居然动手打起来,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学科居然亮起了“红灯”。老师急,家长更急,隔三差五就找老师联系,但起色不大。在班主任老师的引荐下,晶的母亲找到我,询问有没有“奇招”,可以挽救儿子。我问她,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反常行为”,她不明白的问我什么行为算作“反常行为”。我对她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值青春发育期,性的萌动可能会让他们对学习有所分心……

没等我把话说完,晶的母亲就抢着说,晶有一个日记本,锁在抽屉里,几次想撬开看个究竟。我忙说,此法不可取,要尊重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隐私权”。晶的母亲说同学之间电话太多,有一天,那个熟悉的女孩又打开电话,我不客气的告诉她少“勾引”晶儿,没有料到晶从他的房间冲出来强行挂断电话,对我大喊大叫,说我不懂文明礼貌,气得我煽了他一耳光,您说他是不是早恋了?”

我忙纠正她,不要下“早恋”的定义,异性同学打个电话,是正常的交往,千万别把他们“促成早恋”。我举例告诉她,许多早恋的中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时谈不上什么恋不恋的,当老师、家长一口咬定后,就抱定了:反正也说不明白,索性真的恋一回,看老师、家长究竟有什么辙。切记,别下结论。听了这话,晶的母亲不解地问:“那——还有什么呢?”我漫无边际地解释,要注意观察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是不是出现了过去没有的行为举止……

没等我说完,晶的母亲再次抢着说:“我想起来了,在家总是没完没了的洗手,一洗就是5、6分钟,问他为什么老洗手,他说手太脏,我也觉得纳闷,臭小子,从小就不太讲卫生,不催着洗澡从不主动去洗,怎么那手就那么讲卫生呢?”我追问她有多长时间了,晶的母亲回忆着:“两个月前?不,半年前?说不准了。”我又问她什么时间洗手,晶的母亲含乎地说:“早上?回家后?临睡前?说不清了。”我只好嘱咐她,注意观察三天(那天是周五)再说。

(初步诊断:可能是“强迫行为”的心理障碍,至于是否就是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现在说来还为迟过早。当务之急是要矫正“反复洗手”的行为。心理咨询的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去掉一种行为,可以追根寻源找到行为形成的起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可以不问根源进行“行为矫正”,那就是斯金纳的“行为治疗”法,二者各有利弊,合之使用效果最佳。)

周一的早晨,晶的母亲在校门口给了我一封信,就急急忙忙上班去了。撕开信封,里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几张信纸,记录了晶的许多行为表现,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从中择出有关“反复洗手”的行为表现,坚定了我的初步诊断,晶是有“强迫行为”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矫正,会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生活。

中午,我约晶聊天时问他:“听你母亲说,你常反反复复地洗手,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晶疑惑不解地问:“校长,您还管洗手的事吗?”我和善地解释说:“老师、家长都为你学习成绩下降而担忧,我也一样,很想帮你找找原因。”“学习成绩跟洗手有关系吗?”我坦诚地回答:“说不准,如果你能实话实说,也许能找到点联系,关键是你想不想找到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我想不想?您把不字去掉,就剩下——想!想!想!您可不知道,这两个月我是怎么过来的,老师们说我‘挺好的坯子不学好’,父母更别提了,尤其我那个妈,又哭又闹,她说她自己不及格都不会如此伤心,到了奶奶、姥姥家,过去人见人爱,现在是谁见谁疵儿。我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听着他的倾诉,我也在感叹:畸形的学校应试教育体制,让所有的人都盯着学生的分数,似乎分数就是一切。其实,成长才是学生最大的需要。至于究竟是社会促使学校只重分数,还是学校促成了家长只看分数,似乎是个说不清的扯皮问题。)

我用十分“共情”的语气对他说:“我很理解你的处境,曾经风光的学习尖子一下子甩下来,绝不是你自甘堕落的,肯定有原因!我很想帮你,真的。”接着我又提起“反复洗手“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他只说是“就是觉得手很脏。”“那你一定是动过你认为脏的东西了?”我特意加重了“你认为”三个字的语气,目的是想告诉他,字认为脏的东西,未必就是脏东西,以纠正认知上的偏差。

他低下了头,沉默了好长时间,抬起头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为难样子,着实可怜。我知道,此时需要淡化一下他的紧张情绪,于是我以轻松的口气说道,其实那原因并不重要,说不说都没太大的关系。但我强调说,反反复复洗手是个心理障碍问题,它可能是影响学习的原因,最好改掉它。

(我告诉他,可以让妈妈监督着改掉,也可以用“橡圈法”矫正过来。既在手腕子套上几个橡皮筋,每次洗手,只洗三次,然后就使劲拉弹橡皮筋,要略有痛感,并数数,直到洗手的欲望消失,然后将次数记录。)

一周后,晶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告诉我,他的反复洗手问题是因为半年前第一次“手淫”所致,觉得“那东西”很脏,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晚上又控制不住自己,深感自己的行为可耻下流。“橡圈法”不仅矫治了反复洗手的行为习惯,也矫治了“那种念头”……

晶的确是个聪明的孩子,真是“响鼓不用重捶”,我给他回了信,开导他正确看待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不要在具体问题上纠缠不清,更没必要自责“自慰”行为……

一个月后的月考,晶的学习成绩直线上飘,老师们问我给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晶的父母也非要请我吃饭表示谢意。我坦然告之:晶的成长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写于2002年12月11晚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