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于爱

  1. 爱与被爱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发展的?

    有些词经常被人挂在嘴上,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但其真实含义却不被真正了解。“爱”就是这样一个词。人们通常认为爱就是一种感觉,但事实上爱不仅是一种感觉,它还是一种能力,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爱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爱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人最初没有爱的能力,只有被爱的能力。爱的能力是在被爱的能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被爱的能力跟母爱戚戚相关。婴儿刚出生时还没有自我意识,不能分辨自己跟母亲及外部世界有何区别,他认为自己跟母跟外界是一体的。婴儿只有对温暖和食物的需求,母亲就意味着温暖和食物,不能满足他这些需求的外部世界是没有意义的。随着婴儿的成长发育,他逐渐意识到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能提供食物的不仅仅是母亲的乳房,开始学习不同食物的名称及功能,并体验在哭和笑时母亲的反应。所有这些体验凝缩为:被人爱。婴儿感到:我无论做什么都能获得母亲的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母亲既是一种祝福,但也有其缺陷:母爱是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的。因此被爱的能力还不是真正的爱。

    在八岁前,孩子都是被爱的,学习的是被爱的能力,他还不会爱。八岁左右,孩子开始发展爱的能力了,爱的能力是要努力、学习和创造获取的,如写诗、画画或做别的东西。他第一次开始从“被人爱”过渡到“爱别人”,当然,这种爱的能力的成熟需要发展多年。他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跟自己的需求一样重要,爱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可以从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开始体验关心他人及同情的感觉,还能感到爱唤起爱的力量。而爱别人的能力是跟父爱密切相关的。

    在幼儿开始学会走路、说话及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父爱跟母爱不同: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努力获取。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父亲是教育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不通过学习和创造是无法获得父爱的。一个成熟的人是既有被爱的能力也有爱的能力的人,是能够将母爱与父爱充分整合的人,是把母亲的爱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爱建立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如果只发展父亲的良知,他就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一个心智成熟的人的基础就是从同母亲的亲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亲密关系。两种爱的能力发展不平衡,人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强迫症患者就是缺乏母爱而仅有过强的父爱;歇斯底里、酗酒、逃避和厌世则是缺乏父爱而母爱过强的结果。

  2. 有哪几种爱(根据爱的对象)?它们有何不同?

    根据爱的对象不同,爱主要有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及神爱这5种。

    (1) 博爱

    所有的爱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没有独占性,它的基础是认识到所有人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表面的平等,因为人在表面上是不一样、独特的、不平等的,但是人的核心是平等的,即都是人,而且不管你是什么人都离不开其他人。博爱体现在爱需要帮助的人、穷人和陌生人,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只有爱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时才是博爱。爱需要帮助的人(弱者)是在同情的基础上发展的,而同情的前提就是了解和认识。

    (2) 母爱

    母爱是无私的爱,是孩子不需要努力获取的爱,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身体);二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如果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母爱,或者说是不健康的母爱。要让孩子热爱生活、不惧怕生活,前提条件是母亲是健康的、幸福的、热爱生活的人。因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母爱之所以被人赞美为最神圣的感情,不仅包括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照顾,还包括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爱,及在必要的时候促成母子分离,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依赖的人,这是衡量是否为真正的母爱的唯一标准。有许多母亲在促成母子分离上都是失败的,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母亲在孩子尙小的时候很疼爱孩子,但是在孩子应该独立的时候却不肯放手,比如干涉孩子恋爱、婚姻及生活的母亲,她们的母爱不是真正的母爱,是有缺陷的母爱。

    (3) 性爱

    性爱可大致分为两种:有爱情的性爱与无爱情的性爱(即由生理需求、对孤独的恐惧、占有欲、虚荣心等因素产生的性爱)。有爱情的性爱是成熟的性爱,它是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另一半合二为一。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感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爱情之性爱具备了爱的所有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无爱情之性爱也会给人以“爱”的感觉,但那仅仅是一种激情,是自我边界的消失,是一种退行(退回到婴儿期,没有自我,与母亲一体时的舒适感)。这是一种强烈的快感,是一种感觉,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当这种“坠入爱河”的感觉消失时,陌生感、隔离感、敌意会很快出现,因为没有给予、责任、关心、尊重和了解,所以不是真正的爱。

    (4) 自爱

    自爱就是爱自己,但人们通常有这样的误区:爱别人是美德,爱自己是自私。其实真正爱别人的人、具有博爱的人都是爱自己的。因为既然爱他人是美德,而自己也是人,我也是跟他人一样的人,为什么爱我自己就不是美德了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只爱自己及自己的家庭而不爱别人的人,其实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而只爱别人不爱自己,同样是缺乏爱的能力。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不爱自己,他只是试图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如自恋者、“忘我”的母亲等。

    (5) 神爱

    人之所以追求爱,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此要求通过人与人的结合去消除这种隔膜,消除这种由孤独感导致的恐惧,获取安全感。对神的爱,其本质跟对人的爱是一样的。人类最初的崇拜对象是动物,目的是要跟大自然合二为一;然后是金银财宝及其他能带来安全感的物品;随着认识和能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到人是最高贵的神,所以神开始以人的形象出现。在母系社会,母亲是最高的生命,她就是神,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母爱是无私的、平等的,每个人都能获得母亲(神)同等的爱。到了父系社会,父亲成为最高的生命,成为神,而父爱是有条件的、不平等的,孩子获得的爱取决于他服从的程度。虽然神变成了父亲,但人类追求母爱的愿望并未消失,因此神便同时具有父爱及母爱的成分,上帝也从严厉而专制的形象转化为正义、真理和爱的象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幼稚的神爱就像是孩子对母亲和父亲的爱,希望神给予自己帮助;而成熟的神爱则不是向神索取什么,而是将神当做一种象征,在内心发展正义、真理和爱。

    <<返回目录